严查风暴来袭!全国957家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被取消,追缴税收优惠与奖励资金
近期,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网密集发布多则公告,宣布取消全国多地共计957家企业的高新技术企业(以下简称“高企”)资格。对于存在违规行为的企业,将依法追缴其已享受的税收优惠及财政奖励资金。此次大规模清理行动释放出强烈信号:高企资质“严进严管”,含金量不断提升,监管力度持续加码。
被取消资格企业分布
根据各地公告,957家被取消资格的企业分布如下:
山东省:442家
四川省:310家
辽宁省:116家
广东省:44家
福建省:22家
上海市:7家
浙江省:4家
天津市:4家
青海省:5家
内蒙古自治区:3家
其中,354家企业被明确追缴已享受的税收优惠。
常见被取消的常见原因
根据各地公告及《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相关规定,被取消资格的企业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日常监管中发现不符合认定条件;
2.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比未达标(低于60%);
3.科技人员占企业职工总数比例不足10%;
4.研发费用占比不达标(不同年销售收入企业要求不同);
5.存在严重环境违法行为;
6.企业未实际开展经营活动或长期停业;
7.企业已注销或主体灭失;
8.在申报过程中存在弄虚作假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清理不仅针对“弄虚作假”,更大比例是由于企业在获得资质后未持续规范运营、导致指标下滑,从而被“摘牌”。
哪些情形将直接导致高企资格被取消?
根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国科发火〔2016〕32号)相关条款,以下情形一经查实,将被取消高企资格:
第十六条
日常管理中发现企业不符合认定条件的,经复核确认后,由认定机构取消其资格,并通知税务机关追缴其自不符合条件年度起已享受的税收优惠。
第十七条
企业发生更名或重大变化(如合并、分立、重组、经营范围变更等),须在3个月内向认定机构报告。未及时申报或不符合条件的,自变化年度起取消资格。
第十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直接取消高企资格:
1.申请认定过程中存在严重弄虚作假行为;
2.发生重大安全、重大质量事故或有严重环境违法行为;
3.未按期报告重大变化,或连续两年未填报年度发展情况报表(即“高企年报”)。
特别提醒:一旦资格被取消,税务机关将依法追缴企业自违规行为发生年度起已享受的全部税收优惠,包括企业所得税减免(通常为15%优惠税率)、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部分企业还可能面临财政奖励资金的退还。
高企认定后,如何持续合规运营?
高企认定后,如何持续合规运营?
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并非“一劳永逸”。企业需在三年有效期内持续达标、规范管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按时填报高企年报:每年5月31日前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网”提交上一年度发展情况报表,连续两年未报将直接取消资格;
?持续开展研发活动:规范研发立项、建立研发辅助账,确保研发费用占比达标;
?加强知识产权布局:及时申请专利、软著等核心知识产权,提升技术壁垒;
?保障科技人员比例:确保在职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10%以上,留存相关社保、合同等证明材料;
? 提升高新收入占比:确保近一年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企业总收入60%以上;
? 主动报告重大变更:如企业更名、重组、迁址等,须在3个月内提交变更申请;
? 杜绝非正常申请行为:近期安徽、北京等地已对从事非正常专利申请的代理机构及代理师开出罚单,累计罚款69万元,企业应选择合规代理机构,避免牵连。
结语:高企认定是起点,合规运营是关键
高新技术企业资格是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更是享受税收优惠和政策支持的核心资质。随着监管趋严,“宽进严出”正成为新常态。此次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取消957家企业资格,既是对“僵尸企业”和“注水资质”的有力清理,也再次提醒企业:“认定只是起点,维护才是根本。”
企业只有坚持真实研发、合规经营、持续创新,才能真正发挥高企资质的价值,助力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企零忧致力于运用数字化手段及专业的财税能力为成长型企业提供财税安全解决方案,让企业财税无忧,让创业者辛苦赚的钱安心入袋。
编辑:算盘妹
责审:苏 苏
监制:乐悠悠
阅读 16
留言
被取消高企资格的后果
写留言